探访兰州“非遗”陈列馆 体验兰州人历久弥珍的精神家园

发布日期:2019-03-30文章来源:兰州网

 素有“天下第一鼓”之称的兰州太平鼓、精巧的兰州刻葫芦、有趣的兰州皮影戏、惊险刺激的永登苦水高高跷、古韵悠扬的兰州鼓子、惟妙惟肖的剪纸技艺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,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、思维方式、想象力和文化意识,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


    兰州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目前,已有40项被列入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3月25日,记者来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,近距离观看原汁原味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,体验兰州人历久弥珍的精神家园。

    兰州太平鼓

    兰州太平鼓已有几百年历史,素有“天下第一鼓”之称。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,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。每逢大的庆典活动,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,铿锵有力的鼓点,彰显了兰州人民的粗犷和豪放,其风格独特,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魅力。

    兰州太平鼓是圆筒形,鼓身高70至75厘米,鼓面45至50厘米,鼓重19至22公斤,双面蒙牛皮,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;鼓带较长,可挎在肩上,便于击打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。太平鼓表演者击鼓时动作幅度大,力量强,动作刚劲潇洒。2006年5月20日,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   兰州四合院

  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有一个微缩的兰州四合院景观,布局错落有致,做工精细,是兰州传统民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。受兰州地形、气候的影响,兰州四合院除保留了北方四合院的共同特征外,又融入了兰州地方建筑的形制、习俗和文化,在房屋的形式、装饰等方面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久远的历史传统,呈现出细微的差异。据了解,兰州四合院一般为一进院,形制多为长条形,左右厢房间距较窄,房屋大多为“一坡水”,屋顶多用方砖平铺,很少用筒筒瓦,与兰州雨水少有关。不论堂屋厢房,一般都有一个满间炕,在严寒的冬天烧热炕后,一家人围坐在炕上,暖意融融,反映了兰州人崇尚节俭、实用、朴实的传统民风。

    兰州水车

   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、翻车、灌车、老虎车,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它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冲击力的水利设施,水车轮辐直径达16.5米,辐条尽头装有刮板,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。水车立于黄河南岸,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;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,通过堰间小渠,河水自流助推。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,推动水车转动,水斗便舀满河水,将水提升20米左右,等转至空中后再倾人木槽,源源不断,流人园地,以利灌溉。这种通过水车转动,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,是古代的“自来水工程”。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,日臻完美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,现已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   兰州刻葫芦

    兰州刻葫芦是兰州独具特色的传统雕刻工艺品,据考古资料证明,自魏晋起,胡商从丝绸之路上的和田带来用于盛水的巨型葫芦,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,为最早的兰州刻葫芦。刻葫芦的方法主要有阳雕、阴雕、透雕、阳雕平地、阳雕沙地、阴刻阳雕、双勾勒等等,在用刀上有单刀、单针、针刀兼用之别,在内容上,则以诗词歌赋和山水为主,它是集书法、绘画、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,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。它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、艺术遐想、精湛技艺和高尚的情怀,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。

    让“非遗”活起来

  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,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源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,保护是关键,传承是根本。据了解,近年来,兰州市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、项目申报、传承保护工作。经过努力,目前,已有40项被列入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,已有4项入选国家级“非遗”保护名录,18项入选省级“非遗”保护名录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主任张北辰告诉记者:“为了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、传承和发展,首先应该让非遗重新融入人们生活,它才会拥有时代的张力和生命力。其次,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和制度等措施,培养非遗传承人。只有多措并举,才可以让兰州非遗‘活’起来,绽放出新的光芒。”